
开放创新 · 智慧生态 · 产城融合 · 宜业宜居
发表时间:2018-12-26点击次数:
改革开放40年,打造中国梦;临港开发15年,书写上海情。作为上海面向未来的战略空间,15年来,上海临港地区始终坚持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产城融合“五位一体”全面发展,逐渐成长为一座产业高端、生态优良、宜居宜业的滨海未来城。有谁知道,15年前,从浦西过江来开发这块围海造地“白地”的,居然是一群平均年龄31岁的年轻人。
从海港新城升级为临港新城
2003年,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时,用的是漕河泾开发区的班底。当时,整个团队都非常年轻,平均年龄只有31岁,好几个总监都是“70后”,其中就包括孙萌。今年46岁的孙萌现在是临港集团副总规划师,他也是当年最年轻的总监之一。
孙萌当时虽然已经参与了许多规划项目,但那都是设计阶段的工作,临港给了他一个可以投身一线规划实践理想的机会,这对一个规划师有着莫大的吸引力。然而,对于当时还在同济规划院的孙萌而言,临港距离人民广场70多公里的距离确实有点让人望而却步。但是,临港集团董事长刘家平的一句“我们要在地球上留下作品”,让他下了最后的决心。于是,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所学习、工作了近10年的学校,投身当时还是一片滩涂的临港。
“临港的规划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并在2001版总规中明确建设海港新城,作为洋山深水港的陆域支撑城市。”当时还在读研的孙萌曾经看到过这个规划。2003年,市委市政府根据上海产业发展的要求做出重大决策,在原来海港新城的基础上融入了产业功能,一个定位清晰、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临港新城呼之欲出。
2003年10月,临港集团正式组建,作为临港产业区的开发主体,孙萌担任规划建设部总监。从此,开始在这块“白地”上绘画。
初创的临港开发区是一张白纸,没有基础、没有配套,但是有市委市府的决策、集团领导的决心和临港的规划愿景,孙萌等临港建设者们,把激情和智慧,落在了规划蓝图上,总体规划、控详规划、专业规划层层落地。
“海港新城的规划开始升级为临港新城,我们开始做产业发展的研究。”孙萌回忆道,从海港新城到临港新城,规划面积从几十平方公里扩展到300多平方公里。重新定位后,临港从港口升级为依托港口的产业发展新城。
“那个时候,我们的家都在市区,每天打来回,路上开车就要三四个小时,但是,我们都是带着理想去的,因此,路上那点距离不算什么。”孙萌笑着告诉青年报记者。
采访那天,地点定于临港集团在漕河泾开发区的办公楼,这是临港集团设立在市区的一个招商窗口。这些年来,临港集团先后在徐汇、闵行、松江、奉贤等上海15个行政区布局了产业园区以及新业坊项目。孙萌“狡兔三窟”,到处跑,临港园区的“版图”也在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40年,上海在产业方面,每年都有一个大动作。1970年代是金山石化,1980年代是宝钢,1990年代是安亭汽车城,进入新世纪,那就是临港。这几个大动作,分布在上海的4个角,内在有上海产业发展的逻辑。”孙萌说。
高起点规划服务高质量产业
2003年开始总体规划,2004年第一个项目动工,时间非常紧凑,进程排得相当满。
“临港是一张白纸,又不是一张白纸。”孙萌说,“我们是在原来的规划上、机制上做一件事,由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具体执行,市规划局牵头协调,大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规划,现在看来,简直难以想象。”
对于临港的规划,包括整体的结构布局,以及道路基础设施,“临港的规划在编制和实施中都具有很多的创新,建立了由规划管理部门、规划编制单位和开发主体共同组成的协调机制,保证了规划的高效实施。”孙萌表示,规划不能是“救火队员”,规划不能一直在变,要“一张蓝图干到底”。
在管理体制上,市规划局给了临港管委会很大的自主权。“我们有规划的预置权。”孙萌解释道,这个预置权就是指在规划中给了管委会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调整规划的权力,比如说主要道路不能动,但是某些支路可以根据项目情况调整。“道路太密,大的项目难布置;道路太稀,地块划分又比较难,所以我们当时就先根据500米左右的道路网格来规划。对于特殊的用地面积大的项目可以根据规划预置权,在临港管委会内部就可以进行局部调整,再报市里备案。”
这一系列的举措,对临港大开发起到很大的作用,既保持了规划的权威性,又保证了项目的灵活性。用孙萌的话来说就是:“规划要从需求中来,到需求中去。”
园区开发方案、项目前期工作、招商项目服务是规划发展部的职责。孙萌说刚开始时,他谈了两个项目,一个成了,一个没成。这“成了”的一个,便是中船和三井合作的柴油机项目。“他们要建厂,但是他们的产品都是几百吨的大家伙,无法在陆上运输,只能从水路走,这样的企业需要有自己的码头。”
孙萌打开手机里的规划图,向青年报记者“科普”了一下临港的地形:“这边是东海,这边是杭州湾,这样的地形就意味着,临港的东边会往外淤长,无法建造码头,而港口是临港的生命线。”于是,当时根据项目的需求把临港产业区的一期开发范围布局在可以建设码头的杭州湾北岸。如今,临港已经建成4个码头,包括临港集团建造的一个公共码头——上海南港和3个“业主码头”:中船三井、上海电气、外高桥海洋工程。
目前,临港已经初步建成了“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
聚焦国家重点领域持续发力,临港成为我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样板,形成了一批“上海制造”品牌建设的突出亮点,形成了新能源装备、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民用航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6+1”产业格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攻坚克难,实现了一系列国家重大技术突破,诞生了一批世界第一、全国第一的技术和产品。包括:全球首款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寒武纪、全球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ERX5、全球最大缸径980毫米的低速大功率柴油机、全国首根国产12英寸单晶硅棒、全国首套国产化率100%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全国最大的自主知识产权的6兆瓦海上风电机舱、全国最大的3600吨履带式起重机,未来还将诞生全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飞机发动机……
特斯拉与临港“一见钟情”
利用规划的优势,孙萌在空间上、功能上、配套上总体把握园区开发节奏,主持项目设计方案,把控项目质量,提升产业区品质。
孙萌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是上汽大众的“第五工厂”。
当时,这个项目原定是落户在江苏仪征,因此德国人带着情绪拿着一张表格来临港“谈判”。他们把每个条件都按红灯(差的)、绿灯(好的)、黄灯(一般的),将临港跟仪征进行对比。其中一项就是仪征给了一块地,平面布局、设计图纸都已经画好了,所以,他们想在临港尽量找一块一样的地。
“这是一块900米×1400米的地,我们最终在两港大道一侧,找到了一块1.2平方公里的地,嵌入他们的图纸,毫无违和感。”对于孙萌这个规划师来说,没有比这更让人兴奋的了。最终,德国人把所有的红灯都擦掉了。上汽大众的“第五工厂”顺利落户临港。现在,这块地已经成为上汽临港工厂。
15年来,临港集团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方面的品牌效应和显示度越来越强,其中临港规划的作用功不可没。孙萌总是在园区筹备起步期深入第一线,在头绪最复杂、推动最困难的时期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为临港在全市及域外各园区中取得规划主导权,推广临港规划。
今年,临港又迎来了一个更具代表性的作品,那便是即将开工的特斯拉上海工厂。
“说起来,我跟特斯拉还挺有缘分。”孙萌介绍说,2013年临港规划做修编时,一方面要增加产城融合功能,规划创新创业带,另一方面要增加产业用地。在浦东和奉贤之间,规划了一块“不要轻易使用”的地块,供“未曾预料到的项目”备用。特斯拉来上海后,美方与临港“一见钟情”,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地块,最终选择在临港建造特斯拉上海工厂。当时坊间传言纷纷,因为签了“保密协议”,一切都秘而不宣,如今,尘埃落定,特斯拉上海工厂即将正式开工。
“特斯拉代表了先进的产业方向,让临港有了企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一切的配套,对产业区都有新的发展动力。再加之,随着特斯拉而来的高端人才,对整个临港都是有好处的。”对于未来有了特斯拉的临港,孙萌充满信心。
2017年,中国规划界最权威的刊物《城市规划》为庆祝创刊40周年,在其40年所有发表的7141篇文章中遴选了40篇“影响中国城市规划进程学术论文”和10篇被誉为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奠基性学术论文”。孙萌的论文在其中据有一席之地,可这都是他来临港前的研究,之后十几年却再也没有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文章。有昔日的老师和同学为他可惜,他却无悔地回答:“我把论文写在了临港的大地上!”
眼下,临港已经初步建成了“生态优良、宜居宜业、功能完整”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基本形态,始终按照“高品质未来新城”的标准推进城市建设,基本形成了优良的城市生态环境,建成了中国最大城市人工湖滴水湖、环湖景观带、城市公园、楔形绿地、射状河道等组成的城市生态体系,是全国最大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地区;基本形成了便利的内外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了优质的教育、文化、医疗、商业配套。
孙萌透露,未来的15年,临港将加快构建“2+3+4”产业体系:“2”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先导产业;“3”是智能汽车、海洋装备、高端智能装备三大支柱产业;“4”是软件信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
临港地区是上海面向未来的重要战略引擎,滨江沿海发展廊道上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主体承载区,是以自贸区创新、产业发展创新、政府职能创新为特色的开放创新先行试验区,未来,临港将打造成为以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国际智造城”,以产城深度融合、生态美丽、智慧宜居、海洋文化繁荣为内涵的“滨海未来城”。
根据规划,临港将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加快推进功能型平台项目法人制和机构式资助改革试点,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产学研机制,推进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海洋产业等全市重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调整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统筹产业专项扶持政策,优化产业引导基金投向。加快产业创新空间布局,以临港科技城为重点,推进张江科技港、金桥智荟园、海洋高新园等专业园区建设。
眼下,孙萌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新的征程。他们在考虑围绕“产业转型、园区转型和集团转型”,根据临港集团“深耕临港、立足上海、融入长三角、服务全国、走向海外”的发展战略,研究新的规划管理机制和管理框架。
面对新的挑战,孙萌用两句词来表达:“淼长途万里、尚余多半。沐雨再将艰困阻,栉风莫使征程慢。”他一直在把论文写在临港开发的大地上。
临港地区开发大事记
2002年,洋山深水港、东海大桥、滴水湖开工。
2003年,上海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和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2004年,上海市政府批复临港新城总体规划。
2005年,洋山深水港开港,东海大桥、两港大道通车。
2006年,国家级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临港新城,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工。
2007年,芦潮港铁路中心站海铁联运首发成功,上海中学东校开工。
2008年,上海市政府批复临港奉贤园区总体规划。
2009年,滴水湖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开工。
2010年,国家工信部授牌临港为国家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1年,中航商用飞机发动机等24个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项目落户临港产业区。临港获批成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临港限价商品房开工。
2012年,临港 “双特”政策出台,临港公共租赁房开工。
2013年, C919大型客机关键部件装配线等46个项目签约,浦东新区陆家嘴、金桥、张江、外高桥四大开发主体南下临港。
2014年,入围中国能源装备产业园区十强。创建“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临港人才服务平台运营。
2015年,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建设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临港行动方案,临港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
2016年,获批成为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地区。上海天文馆开工。
2017年,临港地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主体承载区行动方案出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行动方案框架发布,一批人工智能标志性企业落户。
2018年,临港地区陆、海、空无人系统综合示范区启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海·滴水湖)举办。(来源:青年报 201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