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

开放创新 · 智慧生态 · 产城融合 · 宜业宜居

选择栏目

上海临港:加速布局新能源车“下半场”

发表时间:2024-01-18点击次数:

 晚上7时30分,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大楼内几乎每个办公室都灯火通明;远眺四周,工厂、研究所内外,一辆辆满载货物的重卡穿梭来往;临港以南,洋山深水港同样紧张忙碌,2023年,洋山深水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5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6%,创下新的历史纪录。

  身处临港,总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感受。自2019年成立以来,当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经连续四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形成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中,智能新能源汽车成为临港首个产值突破2000亿元的产业,2022年达2634亿元。

  新能源汽车正是中国出口的“新名片”。临港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因何迅速崛起?当地如何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如何布局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的产业发展?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去到临港的相关企业和管委会进行采访。

  瞄准“下半场” 扩容产业链

  提到上海汽车产业,5年前人们想到的往往是金桥、嘉定,而今,临港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尽管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成立仅4年多,但随着整车龙头企业的入驻,这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可谓一日千里。

  “首先得益于两家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开放程度非常高,外资车企的到来带动了一批国内外供应商集聚临港。本土龙头企业也在不断建立新品牌,对供应链也有巨大的转型和扩充需求。”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李向聪副处长告诉记者,如今,临港不仅吸引了大量长三角地区的配套企业,一些来自国内其他地区的企业乃至国外的企业也纷纷加入临港。“我们会定期开展沙龙对接,帮助企业做上下游的建链、补链工作。”

  如今,当地又顺势而为,着力打造“智能汽车生态城”。在临港汽车人眼中,以电动化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上半场”已然定型,而以智能化为核心的“下半场”才刚启动,其中孕育着无限商机。

  汽车智能化的核心涵盖制造、研发、检验、检测等,核心部件则是车规级芯片、汽车软件、车身电子、底盘电子、动力电子、智驾电子、座舱电子等。“汽车智能化的机会有很多,国内这方面才刚起步。”李向聪表示,随着汽车智能化拉开帷幕,很多新场景都将为各类创业者提供机会。

  “现在大家认知的智能座舱通常指的是抬头显示、语音交互等功能。而未来,越来越多的功能可以被加载进来,这会造就很多机会,很多中小型创业公司可以从其他行业切换到智能汽车赛道,只要克服车规级认证就能有机会。我们很希望临港能成为孕育这些企业的热土。”李向聪说。

  谈及广州的新能源车发展,李向聪表示:“广州的新能源车企也做得非常好,孵化了很多非常好的固态电池项目。”

  “滴水OS”助中国汽车“出海”

  发展智能汽车产业,临港首先瞄准的是抓紧打造智能汽车的整车操作系统。

  近日,由多家企业联合临港新片区共同打造的“滴水OS”整车操作系统正式对外发布,“滴水OS”是将汽车自动驾驶系统和座舱系统整合,构建一个可伸缩、高算力的整车操作系统平台,面向中央计算,支持融合AI大模型、基础软件、容器虚拟化、SDV中间件等技术能力,非常适应未来智能汽车发展的产业趋势。

  深度参与“滴水OS”建设的中科创达公司副总裁、滴水智行副总裁张伙生告诉记者,临港从整车厂到芯片,再到零部件的一级、二级供应商,直至软件供应商,产业链条的每一环都非常完整,这是当地发展智能汽车的关键;此外,临港在产业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均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优条件。“最关键的是,我们看到临港想把这件事做成的决心,就像滴水穿石,这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有了临港新片区支持,这件事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张伙生介绍,这个月“滴水OS”1.0会在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期间发布,同时“滴水OS”也提出“立足临港,助力中国汽车出海”的口号。他告诉记者,公司有2000多名员工在海外,将为中国汽车“出海”提供帮助,包括建立“出海实验室”,把海外生态进行预集成等。

  “操作系统就是一个大的生态圈,我们希望通过宣传,让全球的金融资本来赋能‘滴水OS’,让全球的软硬件供应商都来加入这个生态圈。”李向聪表示,以往,汽车产业多是以供应链为核心纽带的上下游合作关系,而临港提出打造的“智能汽车生态城”更多以创新协调为纽带,企业间的连接更多以信息、研发的沟通,资源的共享为主。

  “水是‘润物细无声’的。创造这个‘OS’,我们期待高水平地引进来、走出去,期待全球的客户加入,大家共生、共享。”李向聪说。

  创新“压力”测试 助车企“破圈”

  要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尤为重要。目前,临港在数据跨境、自动驾驶立法、跨境金融人民币本外币一体化等方面都在对标全球一线城市试点新的制度,开展“压力”测试。

  “比如说,外资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要进入中国,背后就涉及数据跨境的问题;中国企业的资金怎样‘走出去’与国外优质标的企业开展股权合作,并把对方好的技术引进来,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们都在对此开展制度探索。最近发布的《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其实就是组织了大量人力,让各个行业对标研究国内一线城市的项目,在保税、跨境金融、跨境数据流动等多方面进行突破。在数据跨境领域,我们正制定相关清单并积极推进。”李向聪介绍,园区管委会会定期走访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的“痛点”,寻找国内外的先进做法,并与相关学者专家、审批部门做互动沟通。

  赛可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2022年入驻临港的无人驾驶企业,旗下的一款自动驾驶出租车也于同年在临港落地,目前运营里程已达67万公里。该公司首席生态官梁珊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选择落地临港,看中的是这里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临港管委会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有着强烈期望,智能网联汽车需要‘破圈’、实现商业化落地,仅靠企业的力量还是过于单薄,政府层面有决心和远见去推动很重要。”

  去年10月,在临港管委会的推动下,该公司的一款无人驾驶出租车在临港的获批路线范围得以扩充,今年还有望实现从临港到浦东机场这条路线的运营。“这条路线相对来说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它有稳定的客源,同时它途经的道路样本是最全的,涵盖高速、高架、城市道路和机场道路等。”

  梁珊表示,临港的智能汽车产业已形成集群,管委会主动帮助企业促成合作,往往潜在的合作伙伴落地在同一个园区,交流起来非常方便;如果企业在场景需求上遇到困难时,管委会也会帮忙推动,例如促成在高校、园区等场景实现自动驾驶落地,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大的帮助。“我们有一些突破性、创新性的应用需要政策和法规的支持,临港就有这方面的创新土壤,因此我们可以在临港快速地实现一些业务场景突破,而不需要等待复杂冗长的流程。”梁珊说。

  早在2020年12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牵头编制出台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专项规划(2020-2025)》正式发布。梁珊介绍,去年6月,临港新片区向其公司在内的4家企业共15辆车发放了基于立法基础的全国首批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一方面是对公司整体技术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激励,我们十分希望在临港做出一番成绩。”

  建学校 强配套“绑定”高端人才

  高新产业的落地和发展,离不开产业链本身的坚韧,更离不开背后大量的高端人才。

  谈到临港的营商环境特点,李向聪认为,临港的最大优势在于吸引高端人才。“我们对人才的落户,在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配套,能够给新临港人、新上海人提供非常好的归属感。”

  在过去三四年里,临港开工、竣工、投用的各类学校达70所,未来的目标是达到100所,包括建设12年一贯制的滴水湖学校。“我们的目标就是希望在临港打造‘工程师文化’,让孩子从小就感受临港的氛围,我们请汽车厂的工程师到学校讲汽车是怎么造的,让学生从小就崇尚文化、崇尚科学技术。”李向聪还谈到,在户籍政策方面,临港对于各类人才,比如从事技术研发的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非常友好,落户便利性强。

  而在住房方面,临港有人才公寓、有公租房,还有商品房,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商品房是限价的,我们还出台了很多人才相关的安家补贴、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等,让人才降低购房成本,让人才的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从而让人才更有归属感,临港也就会有更多的活力。”

  除了吸引人才之外,临港还在用各种方式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一方面,我们从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创新创业方面开展全链条服务,引入技术创新平台,比如高校的创新平台、实验室、研究院等;另一方面,我们也搭建为这些应用创新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的专业检验检测平台。比如我们引入了自动驾驶方面的检测,芯片性能检测等。我们还提供各类科创驿站、举办顶尖的孵化器大会,就是希望能够让创业者在临港找到更多创业的乐趣。”

  “临港是‘年轻人的城’。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在大街上、小区里都是年轻人。我们在生活方面也下了大功夫,活动地标方面建了滑雪场、航海博物馆、上海天文馆;休闲娱乐方面有湖边的咖啡馆、书店等,都成了年轻人的打卡地。我们希望年轻人可以周一到周五在临港上班,周末也能在临港搭帐篷,还可以环滴水湖跑,感受到这里的乐趣。”李向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