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

开放创新 · 智慧生态 · 产城融合 · 宜业宜居

选择栏目

聚力引领性标志性制度创新,新片区在全球竞合中锻造核心竞争力

发表时间:2025-04-30点击次数:

取得新突破,积累新经验。近年来,临港累计形成突破性制度创新案例138个,其中全国首创案例70个。5年多来,临港新片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6%,专精特新企业从26家增长到473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54家增长到1493家。

前不久,全国首单非居民并购贷款正式落地临港新片区,为一家科技企业境外子公司发放FTN跨境并购贷款人民币1.48亿元,助力企业完成境外传感器业务收购。

去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率先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试点放宽非居民并购贷款限制,以更灵活的跨境融资方式,帮助国内企业更高水平地“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

对临港而言,此次首单落地,不仅是跨境金融便利化领域里程碑式的突破,更意味着,再一次成为替国家试制度、闯新路的“开路先锋”。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在临港新片区率先开展压力测试,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提升制造业开放水平。

以总书记的指示为根本遵循,揭牌5年多来,临港新片区坚持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新突破、积累新经验,努力为国家探新路。

制度创新成果丰硕

去年4月1日,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开启试点。对企业而言,最直接影响就是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政策试点一年来,已累计减免印花税1.82亿元,惠及企业377户,同时新增开展离岸贸易业务企业110户,成效显著。

前不久,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通知,明确将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覆盖的区域扩围至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自贸试验区。此项政策的延续与扩围,将以“上海经验”为样本,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释放制度创新红利。

近年来,数字贸易规则伴随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承担创建DEPA合作先行区任务,去年5月,临港新片区在探索数据跨境流动分级分类制度的基础上,再次发布全国首批数据跨境场景化一般数据清单,涵盖智能网联汽车、公募基金、生物医药等3个领域11个场景,精准到字段级的数据清单被企业与专家普遍评价为“颗粒度细”“可操作性强”。

当数据成为基础性和关键性的生产要素,探索数据跨境的合规传输,有助于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也能让外资企业打消顾虑,稳步推进在华业务、扩大在华投资。

在更宏观的角度上,在临港新片区探索推出的正面清单,其经验案例在成熟后也有助于形成全国性的正面清单,为国家完善全行业全领域的数据跨境制度供给积累实践经验。

试制度、探新路、测压力,这是国家赋予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临港在制度型开放上蹄疾步稳,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跨境金融、高端航运等方面累计形成突破性制度创新案例138个,其中全国首创案例70个,不断落地引领性、标志性的制度创新成果,把各方面各领域开放措施集成起来,形成综合性的开放优势,为各创新主体营造稳定的环境和预期。

链接市场链接全球

4月初,国内首单全流程数字船燃加注业务落地临港新片区洋山港尚东码头。“中海环球”轮与中国船舶燃料有限责任公司依托临港新片区国际航运数字船供服务平台完成供需匹配、线上签注和结算支付,并开出了全国首张船舶电子燃料交付单(eBDN),推动航运、贸易、金融数据链上共享。

航运是全球贸易的重要载体。去年,临港新片区背靠的上海港创下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5000万标箱的历史性纪录。繁荣的港口贸易、300多条国际航线,让临港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紧密相连。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提升离不开港口能级的提升。去年4月,全国首单国际航行船舶绿色甲醇加注业务落地临港,上海港将成为全球第三个拥有这项功能的大港。

在此背景下,临港新片区启动一系列相关举措,推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运和港口企业、绿色新能源生产制备企业、绿色燃料加注服务企业、产业基金等快速聚拢于临港新片区。

在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不仅是航运业,各行各业都面临随时随地可能激烈演变的境况。上海要链接市场、链接全球,拿出创新和开放闯劲的同时,仍需要一个强大稳定的后盾。

作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金融工具,在临港新片区建设面向国际的再保险中心,就是一个优质的后盾。

自2023年全面启动国际再保险功能区建设以来,临港新片区的再保险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93家保险机构在位于滴水湖畔的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平台注册开通交易权限,其中接近两成为境外机构,累计登记保费超1100亿元。

坚实的后盾不仅让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风浪搏击中更具韧性,更提升了临港乃至上海在全球资源配置、风险管理领域以及全球再保险定价权领域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此外,临港新片区还打造了全国首个国际原油跨境数字人民币结算系统,并计划筹建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三者将共同形成临港新片区新兴金融功能性平台的三驾马车,成为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工具。

在滴水湖北岸,高楼与塔吊林立的滴水湖金融湾正在拔节生长。在可预见的未来,临港要比肩陆家嘴、外滩,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布局的第三极。

创新效率加速上扬

今年2月,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投产,这是特斯拉与临港新片区第二次“双向奔赴”。

相比7年前,特斯拉初到临港,如今工厂周边的景致和产业生态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智能汽车及其装备制造业实现了从智能硬件、核心软件到整车制造和服务全产业链布局,迅速发展成新片区目前产值最高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汽车产业之外,临港新片区近年还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产业,同时布局新能源、新材料赛道。5年多来,临港新片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6%,专精特新企业从26家增长到473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54家增长到1493家。

几乎是“从0到1”孵化培育的集成电路产业,如今已成为新片区投资规模最大、产业集聚度最高、产值增长最快的先导产业集群,产值实现了五年翻六番的壮举,并在去年突破400亿元。

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在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每个环节都有龙头企业牵引,“隔条马路就能找到合作伙伴”催生出的高效协同,使得成本曲线持续下探,创新效率加速上扬。

要在新赛道上抢占先机、走得更深更稳,离不开临港新片区对前沿领域早期创新企业的耐心与呵护。今年1月,智元在临港新片区的机器人量产工厂下线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回溯这家“明星企业”的早期成长历程,不难找到临港集团司南基金的身影。这项由国资主导的基金旨在“发掘一棵好苗子,帮它慢慢成长”。在这片年轻的土地上,产业的蓬勃发展始终与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和制度的持续创新相互交织。

风起东海,潮涌临港。行至今日,临港的使命始终清晰:既要以压力测试探路制度型开放的最前沿,更需在产业生态与全球竞合中锻造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沈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