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创新 · 智慧生态 · 产城融合 · 宜业宜居
发表时间:2021-12-28点击次数:
自2019年8月挂牌以来,临港新片区致力于实施高度开放的国际运输管理,进一步优化完善集疏运体系,提升洋山港作为全球枢纽港的功能,推动“水公铁”联运信息共享,不断提高运行效率。
一、创新做法
(一)加强“水公铁”联运政策制度创新
作为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着力打造更优的“水公铁”联运政策环境。一是完善启运港退税政策。2021年1月19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有关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21〕3号),该项政策在原有的3个经停港基础上将财税2018年5号文所列的13个启运港均纳入经停港,相当于在长江沿线增加了10个经停港,并允许船舶在经停港加装、卸载货物,有力促进了长江沿线港口与洋山港江海联运等业务开展。二是给予专项政策支持。根据《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任务分解,制定形成促进海港空港联动和海空铁路水多式联运政策和服务体系方案,对在洋山深水港、上海南港、浦东国际机场与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通过多式联运、江海联运产生的吞吐量增量部分给予奖励。支持建立多式联运信息共享平台,根据运行绩效评估,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支持。
(二)完善洋山港“水公铁”集疏运体系
一是开工建设洋山港水公铁集疏运系统临港集疏运中心、洋山国际中转集拼便利化基地项目,设立国际转运集拼监管中心,签约落地中外运洋山国际中转集拼中心、上港集团集疏运系统。二是组建上海港海铁联运有限公司,专项发展上海口岸海铁联运业务,聚焦芦潮铁路中心站,统筹港口、铁路、海运资源,推进具有上海港特色的“海铁快线”产品。三是积极探索保税船供,建设洋山保税船供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首单沪浙跨港区国际航行船舶供油试点业务成功落地,为集疏运体系建设提供良好支持。
(三)以科技赋能创新运输组织方式
一是上线运行临港新片区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完成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模块建设,实现区内管理机构、海关等监管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二是完成全球首次5G+AI智能化港区作业试点,探索推广智能重卡自动驾驶,进一步提升“海陆联运”通行效率。三是启动“上港临港ICD场站集并项目”,应用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技术,引导部分集卡的出口集装箱先集并到芦潮港中心站堆场,再由场站通过预约的方式,在东海大桥通行低谷时间段合理安排集卡进港。
二、创新效果
(一)巩固了上海港的国际枢纽港地位
2020年,洋山港全港吞吐量突破2022万标准箱,是开港首年的6.19倍,其中水水中转111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5%,国际中转34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7%。集装箱吞吐量在上海港的占比从14.4%提升到53%,为上海港连续11年蝉联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加速跻身世界航运中心前列提供了全新动力。
(二)促进港区一体化发展和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设
国际运输功能的提升,有力带动了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航运物流、生物医药、民用航空、融资租赁等产业集聚,2020年进出口总额917亿元,同比增长5.8%,区内新增注册企业286家(其中外资30家,内资256家),同比增长1.9倍;内资注册资本94.086亿元,同比增长6.5倍;合同外资10.48亿美元,同比增长20.1倍。2021年以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累计新设企业128户,同比增长327%,实际引进外资1.43亿美元,新设内资企业注册资金37亿元,同比增长1317%,实现商品销售额556亿元,同比增长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