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

开放创新 · 智慧生态 · 产城融合 · 宜业宜居

选择栏目

在全国率先推出“全模式套泊” 作业实船试验,助力临港新片区航运能级提升

发表时间:2021-12-28点击次数:

 

《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提升拓展全球枢纽港功能,提高对国际航线、货物资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在临港新片区高能级全球航运枢纽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航运枢纽能级大幅提升、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2600万标准箱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以下简称“洋四期码头”)产能的提升至关重要。洋四期码头自开港以来发展迅猛,2020年下半年,每周作业量由7万标准箱增加至10万标准箱,船舶航线和靠泊艘次也进一步增加。同时,由于船舶班期集中,船舶候泊时间明显较长,码头产能释放受到影响,港航企业对洋山港通航能级的提升需求日益迫切。

 

一、创新做法

 

“全模式套泊”涉及进港船舶从计划编排、进港航行、安全候泊的全过程,其创新突破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确保安全,破解旋回水域不足的难题,根据港口实际情况,科学选择候泊水域、采取合理保障措施,进行专业交通组织,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二是注重高效,解决进港时间长的瓶颈,将候泊水域由港外调整至港内码头前沿,缩短船舶从候泊至靠泊之间的航行距离,提高进港效率。具体做法包括:

 

(一)深入调研、找准痛点,科学制定解决方案

 

海事部门牵头组织相关港航企业、引航部门成立课题组,通过对码头企业、引航站、内支线船舶管理公司、国际航行集装箱船代理公司和船长进行调研,掌握洋四期国际航行集装箱班轮基本资料和引航调度模式,了解当前靠离泊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开展对洋四期套泊作业的可行性分析,研讨套泊方案和保障措施。通过理论研究、计算机仿真和40余次关键环节实船测试,克服了洋四期进港航道距离长、码头前沿回旋水域窄、潮汐时间窗口短等不利条件,攻克了涨水套泊作业待泊船码头前沿掉头、待泊期间船位有效控制及落水套泊洋四期前沿水域无合适船舶交会区等技术难题,形成了全船型、涨/落潮、边界气象条件的洋四期“全模式套泊”作业方案。

 

(二)大胆创新、科学求证,小步快跑开展实船试验。

 

在保障航行安全的前提下,本着“最大限度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最大限度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最大限度助力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原则,洋山港海事局确立了科学求证、小步快跑的实船试验方案,有序开展了涨/落水、不同船型、不同气象条件组合工况下的实船试验。

 

(三)安全共商、精心组织,确保套泊作业安全高效

 

为确保套泊作业顺利实施,海事部门多次召开安全共商会,组织引航站、码头方、航运公司等有关单位进行安全协调,制定了周密的操作计划和安全保障措施。作业期间,海事部门通过VTS系统、电子巡航、鹰眼监控等技术手段重点监控,对参与船舶进行严密监管。派遣巡逻艇在现场监督指挥,实施现场交通组织,严格按照各时间节点控制大船船位,维护现场通航秩序,确保操作安全、高效。

 

二、创新效果

 

2020年8月20日,洋山港海事局在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前沿水域组织开展大型集装箱船全模式套泊试验, 通过船舶交通管理(VTS)系统进行实时全域监控、交通组织和秩序维护,并通过巡逻艇“海巡011”轮在试验现场进行监督指挥。“中远诚信”轮(船长366米,吃水12.0米)在洋山港主航道Y3灯符位置引航员登轮后沿主航道进港,航行至四期码头前沿后减速停车,在两艘拖轮的协助下控制船位,滞航等候;另一艘船舶“纽约快航”轮(船长366米,吃水13.6米)此时从四期五号泊位解缆离泊,“中远诚信”轮和“纽约快航”轮在四期码头前沿水域成功安全交会,待两船驶过让清后,“中远诚信”轮在引航员的操纵下,平稳靠妥四期码头,与“全模式套泊”实施之前相比,码头闲置时间从5—6小时大幅缩短至约半小时,泊位利用率提高约2%,船方节省船期约6小时,此做法在提升港口运营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航运企业运营成本。

 

在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组织实施“全模式”套泊,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了港口营运效率,降低了航运企业经营成本,促进了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助力临港新片区航运能级提升。据统计,2020年洋山四期安全进出国际航线集装箱船舶2024艘次,同比增长35.29%;集装箱吞吐量达420余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8.52%;其中10月份吞吐量45.5万标准箱,突破开港以来单月吞吐量历史新高,11月28日创下了自动化码头2.1万标准箱的24小时昼夜作业记录。截至2021年6月30日,洋四期码头共开展套泊作业230艘次,为船舶节省船期1380个小时,节约数百万美元运营成本,码头集装箱吞吐量增加约7.5万标准箱,释放产能2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