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

开放创新 · 智慧生态 · 产城融合 · 宜业宜居

选择栏目

打造上海国际集装箱舱位交易平台

发表时间:2023-08-14点击次数:

(一)基本情况

《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提出,建设高能级全球航运枢纽,支持内外资企业和机构开展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航运结算、航材租赁、船舶交易和航运仲裁等服务,探索发展航运指数衍生品业务,提升高端航运服务功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探索搭建国际集装箱运输交易平台,集聚航运交易信息资源。为落实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要求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十四五”规划,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积极支持建设国际集装箱舱位交易平台,打造平台型经济高地,发挥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在航运领域引领、集聚效应,协同上海航运交易所,在交通运输部等有关国家部委和市直部门支持下,由设立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的上海航运运价交易有限公司打造上海国际集装箱舱位交易平台。经监管部门批准,交易平台于2022年11月24日在“2022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上线试运行。平台的上线有助于提高对国际国内两个航运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国际海运定价话语权。

(二)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推动交易平台搭建。开展前期市场调研,广泛听取船公司、无船承运人与货主的诉求,形成调研报告与项目策划书;推动上海航运运价交易公司注册至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并给予相应政策支持,交易平台建设纳入新片区先行先试创新项目。形成业务规则体系,制定平台“交易规则”“交收规则”“风控管理”等,形成系统的准入、交易、风控体系。完成系统开发,建立以交易为核心逻辑的系统,方便船货双方参与交易。建立资金结算系统,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结算银行完成系统链接。完成监管审批,获得市交通委准许上线试运行的批复。

二是创新交易模式。创新船货直连方式,通过交易平台实现船公司与中小货主连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船公司一手舱位直售。创新报价模式,提供船公司舱位报价与买方需求报价,让买方价格声音在市场上显现。将协议转变为交易合同,提升法律效力,让交易更加严肃与得到遵守;引入履约保证金机制,保障买卖双方履约,将履约率从传统市场的78%提升至100%。创新的交易系统,以交易撮合为核心,有别于传统SAAS系统。

三是促进交易平台发展。积极开展市场拓展,推动船公司、无船承运人与货主参与,吸引了中远海运、海丰国际等6家船公司入驻。筹备交易平台2.0迭代,结合客户交易体验反馈与货主调研内容,优化交易规则。

 

(三)实施效果

上海国际集装箱舱位交易平台聚焦集装箱舱位交易,以“自定义非标准化舱位合同+舱位发布”为交易模式,提供舱位出售、舱位求购两大服务,具有“锁定舱位、锁定运价、履约保证、纠纷调解”功能。通过交易平台,船公司可以出售舱位,锁定运费收益,获得履约保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无船承运人及货主可以锁定舱位及运输成本,获得履约保障,减少甩箱风险。交易平台为买方稳定了供应链,为船公司业务提供了更多可能,有新的渠道和方式去获取市场风向,及时调整公司布局以及战略方向。

目前已有6家船公司入驻,另有多家全球知名外资班轮公司在沟通对接,累积产生报价157笔,报价最远日期为提前六个月,出现交易平台首笔人民币报价舱位与进口舱位报价。近期,有越来越多的货主需求出现,通过交易平台期望得到远期锁定,全市场首笔成交由中远海运与奥吉实业达成。交收方面,履约率达到100%,基本完成全流程闭环验证;结算方面,引入厦门国际银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结算银行数量达到5家。

通过多轮交易交收,市场逐渐显现对于交易平台的需求,锁舱锁价功能得到验证。船公司逐渐开始产生2个月及以上的远期报价,部分船公司形成定期更新报价习惯。买方求购大幅增加,主动报价及远期比例逐步上升。

 

(四)经验启示

一是保持创新精神。交易平台对于航运市场是个新生事物,既要摸着石头过河,也要高质量发展,在建设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创新发展,不拘泥于所谓的行业惯例,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创造新模式、新生态、新规律。要不断创新交易模式,推出舱位转让、舱位招投标、舱位定金等交易模式,优化履约保证金机制,打通运费支付结算通道,实现产品迭代与交易体验优化。

二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远期锁舱锁价目标,探索让船公司报出远期价格,引导货主主动挂牌远期需求的模式。以客户需求与促进成交为导向,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三是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围绕市场痛点、难点、堵点开展服务,充分发挥平台经济提升航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锁定供需双方交易、稳定航运市场价格。

四要始终恪守交易平台中立定位。平台中立定位是保障公信力的关键,只有不偏不倚保护好船货双方权益,才有发展壮大成为航运要素市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