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

开放创新 · 智慧生态 · 产城融合 · 宜业宜居

选择栏目

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 第0596号提案的答复

发表时间:2023-04-28点击次数:

江敏、徐玮瑛、景莹等委员们:

你们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出的第0596号提案《关于上海临港新片区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体系优化建议》已收悉,提案对临港新片区滴水湖水域生态保护及管理等方面的背景情况、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在此,非常感谢您对临港新片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心与支持。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滴水湖水系及水质基本情况

滴水湖为临港主城区的标志性工程,湖泊于2003年10月全面竣工,湖面直径2.5km(不含环湖80m景观带),底高程-2~-1m,水域面积约4.5km2(不含岛屿),是主城区河网水系汇聚的中心节点,集引清、调蓄、除涝、景观功能于一体。春涟、夏涟、秋涟、冬涟是以滴水湖为中心,向外围扩散的四条涟状河道,各涟间距800~1000m,主要承担主城区汇水和调蓄功能。赤风港、橙和港、黄日港、绿丽港、青祥港、蓝云港、紫飞港七条射状河道为主城区重要的引、排通道,在区域防汛除涝、引水调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2021年1月~12月月度累计均值,临港新片区主城区区域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100%,优良水体(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占比为97.6%。其中滴水湖按照河流标准评价总体水质为Ⅲ类 ,达到水环境功能区目标要求(目标为Ⅳ类)。按2022年1月~12月均值分析(不包含4月、5月),临港新片区主城区水质监测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100%,优良水体比例为92.1%。

二、现阶段临港水生态治理主要工作

(一)深化工作机制,制定规划方案

2019年,市水务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河湖长效管理养护工作的通知》,与市财政局联合修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河湖长效管理养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上海市河湖长效管理养护工作考核办法》。明确了河湖长效管理应注重生态修护、水质维护、绿化养护、岸线管护、河面清护、河床修护等六方面内容。

新片区为促进区域生态空间优化,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环境治理水平改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生态环境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指出,要加快提升绿林湿生态空间品质与功能复合,优化生态空间建设格局、提升生态空间服务能级、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安全;要持续深化水生态营造和韧性提升,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营造水清景美生态环境、建设韧性城市发展示范区;要大力推动全要素环境治理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升水环境质量和饮用水品质。

为全面准确地掌握实施范围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动态跟踪、监测和评估区域产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影响,规范、指导区域开发建设,新片区按照“体系化、全覆盖、高水平、可持续”的原则,在全面调查分析区域现状及相关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临港新片区主城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建设方案》,构建涵盖地表水、环境空气、噪声、扬尘、土壤、地下水、辐射和生态等环境要素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并关注区域内重点产业园区的环境质量和污染特征因子监测预警。

按照“公园+”与“+公园”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各类生态绿地空间,新片区形成《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公园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坚持以绿水林湿路多重空间复合,稳固蓝绿复合、低碳韧性的生态格局。锚固生态安全,提升生态涵养功能和生态保育率。

为加快推进集中绿地、口袋公园、街头绿地等碳汇系统建设,新片区即将发布《国际创新协同区低碳发展实践区低碳建设导则》,从绿化碳汇、水绿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给予规范、支持,进一步提升区域内碳汇能力,提高居民居住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打造韧性安全的水绿系统,构建多样活力的生物生境。

(二)完善监管体系,落实水质监测

新片区结合市、区两级生态环境局现有地表水环境质量手工监测点,同时考虑对区域骨干河道实现监测全覆盖,在综合镇级河道长度、河口宽度、水力流通性等因素的基础上,当前共设置手工监测点位累计41个,每月测24项加电导率和浊度,滴水湖加测透明度和叶绿素a。

现有地表水环境质量水质自动监测站22个,其中21个集中在滴水湖及周边水系,自动监测站主要跟踪监测流出主城区河道断面水质,在现状区域排水水闸处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区域现有外排水闸4座,其中芦潮港水闸和滴水湖赤风港排水闸处已建设有自动监测站,中港和芦潮引河两处分别有奉贤水文和浦东区站站点建成(数据可实现共享),监测指标为常规5参数、氨氮、总氮、总磷、水中有机物、水中油、ORP、流速、流量。

(三)聚焦系统治理,推进生态调查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遵循“三水统筹、生态优先”原则,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工作重点将从水环境治理转入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确保到2025年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全市主要河湖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我市正在根据国家要求,研究建立符合全市流域特征的水生态监测评价体系,逐步形成全市水生态监测网络,开展分类、分区、分级的水生态监测与评估,提升水生态保护和监督能力。

新片区结合主城区生态环境特征,基本完成生态质量监测本底调查,为区域环境质量提供生态要素的数据信息。当前已选取1个湖库点位—滴水湖;17个河流点位—泐马河、芦潮引河、随塘河等境内主要骨干河道和赤风港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开展水生生态监测、湿地生态监测、鸟类观测及鱼类资源调查,另对新片区管委会管辖范围外的上海市重要滨海湿地红线—南汇嘴湿地开展了湿地生态监测。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持续完善水质监测,全面构建预警体系

进一步完善区域水环境监测、预警站网建设,全面掌握主要水体水质状况,兼顾考核要求,动态反映区域主要水体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满足区域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要求,对区域范围内骨干河道进行全覆盖动态监测、评估及预警。规划至2030年,拟在白龙港、五尺沟、泐马河、团芦港等骨干河道共设置自动监测站7个。2031年至2035年可拓展自动监测指标及覆盖范围,建立以自动监测为主的地表水监测评价、考核与排名办法,持续深化和完善自动监测与手工监测相融合的监测体系。

(二)稳步推进生态调查,深入开展综合评价

根据主城区生态质量监测本底调查数据,以服务主城区生态系统建设以及湿地自然保育、生态修复为目标,结合本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规划,在水生生态、湿地生态监测等生态监测实施内容的基础上,从生物多样性(鸟类、鱼类等为核心)、资源丰富性(土地资源、滩涂资源等)等方面持续开展生态系统完整性调查,加强生态长期观测及综合评估,在湿地公园等合理可行的选址地点设置1个生态观测站,为生态红线保护、跟踪湿地生态状况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积极加强管校交流,充分发挥科技优势

加强与高校的交流沟通,充分听取权威专家的意见建议,重视新兴技术在新片区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场景。同时,在人才培养、产业体系应用、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普教育等方面加强全面合作,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管校战略合作关系,发挥好高校在新片区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科研优势及技术能力。

再次感谢你们为临港新片区发展出谋划策,希望你们继续支持临港新片区的建设工作!

特此回复。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

2023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