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

开放创新 · 智慧生态 · 产城融合 · 宜业宜居

选择栏目

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5年)

发表时间:2022-08-18点击次数:

按照《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为支撑临港新片区打造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率先聚焦国际创新协同区和典型地标,探索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助力将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加快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示范区”建设,我委制定《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城市”行动方案(2022-2024年)》,现将行动方案进行意见征询,说明如下:

一、公示内容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重大战略部署,落实《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意见》、《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打造“国际数字之都”的总体要求,按照《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制定《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城市”行动方案(2022-2024年),拟通过三年时间,加快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

具体任务有:

 1、从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快建设智能感知设施部署、加快物联与视频专网布局、5G专网部署等内容。
        2、从平台建设上:构建数字孪生示范区基础平台、产业协调创新服务平台、城市大数据管理平台等内容。
        3、从标准建设上:探索城市数字孪生模型建设标准、城市安全运行防护标准、数据实时接入与融合处理标准等内容。
        4、从场景建设上:建设数字孪生园区、打造“透明工厂”、数字孪生交通、数字天文馆、线上图书馆、数字校园等内容。

通过三年,约20项具体任务的建设推进,到2024年,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示范区”基本建成,底座支撑能力全面增强,平台赋能等级显著提升,形成若干数字孪生城市模型、数据、平台和安全标准,打造一批数字孪生城市典型应用。

二、公示期限:

(一)公示期限:2022年4月8日至2022年4月15日

(二)收集意见的截止日期为2022年4月17日

三、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fzggc@lgxc.gov.cn

公示期间如有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委。

详情见附件:

附件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城市“行动方案(2022-2024年).docx

附件二、公众意见征集表.doc



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城市”行动方案

(2022-2025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重大战略部署,落实《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意见》、《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打造“国际数字之都”的总体要求,按照《上海市数据条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支撑临港新片区打造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率先聚焦国际创新协同区和典型地标,探索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助力将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加快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示范区”建设,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考虑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五个重要”为统领,以“上海市新城数字化转型规划建设导引”为依据,加快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推动临港新片区率先探索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深化演绎“虚拟和现实有机融合”的数字孪生内涵,以城市为主场、技术制度为驱动、应用场景为牵引,加快建成上海“国际数字之都”的先行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对标全球,引领发展。以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引领区为目标,全方位对标全球领先数字城市,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将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全球数字孪生城市标杆城区。


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加强对数字孪生城市示范区顶层设计,加大制度供给,为数字孪生城市健康安全有序发展提供前瞻性引导和标准规范。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和市场主导作用,注重引导各方市场主体参与投入,实行灵活开放等管理运行机制,引导各领域培育自我造血、可持续发展等能力。


标杆带动,生态协同。强化典型场景引路,持续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区域美誉度的标杆行业和标杆园区,全力打造数字孪生城市的“临港样板”,支持模型、数据、平台、应用领域的数字孪生解决方案供应商,及可对标、可复制的“菜单式服务”体系发展壮大。


创新融通,开放合作。强化创新引领,牵引数字孪生相关技术、产品和服务集聚与融合。加强跨系统、跨行业、跨部门孪生数据融合。


(三)主要目标


到2024年,初步建成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城”框架,数字孪生底座支撑能力全面增强,平台赋能等级显著提升,形成若干数字孪生城市模型、数据、平台和安全标准,打造一批数字孪生城市典型应用,创新建设机制构建生态圈。


--形成坚实的数字孪生城底座。到2024年,智能感知基础设施、物联与视频专网、5G部署与应用、计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完成50+“数字孪生”路口升级,新增300路智能交通数字孪生数据汇聚,新增2000个高清智能摄像头,建成3000个标准机柜和3个以上边缘计算节点。


--构建特色突出数字孪生平台。到2024年,数字孪生示范区基础平台初步建成,具备对重点应用场景平台级支撑能力,初步具备“地上地下一体、现实与规划融合生长”的特色,数字孪生数据资源体系逐步完善,建成若干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实现数字孪生共性技术支撑基础。


--探索若干“引领”数字孪生标准。参考《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到2024年,在临港新片区形成若干具备“产城互动、融合生长”为特色的数字孪生城市标准,完善模型建设与数据接入融合标准,探索孪生数据安全运行防护标准,实现与国家和行业数据标准、技术规范的衔接。


--打造若干标志性示范应用场景。到2024年,围绕临港新片区特色,统筹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重点在产业园区、智慧工厂、大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交通和未来校园等领域,打造10个以上典型数字孪生示范场景。


--完善建设机制构建生态圈。充分发挥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建立数字孪生城市发展创新应用项目“揭榜挂帅”等创新型工作机制,以公开信息、公平竞争、公正评选方式激发创新活力。创新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数字孪生城建设的制度,积极吸引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建设和运营,探索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市场主导、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新生态。


微信截图_20220818110028.png


 


 


二、主要任务


1.完善智能感知设施部署


持续强化以海绵城市,污水雨水检测为代表生态类、以氢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类、以中运量为代表交通类智能感知设施建设。加快部署具备感知与交互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完成50+“数字孪生”路口升级,新增300个路口智能交通数字孪生数据汇聚能力,建设不低于40公里数字孪生级车路协同示范道路。优化新能源终端布局,持续推动电力物联网智能化改造,夯实水质监测、店招店牌、道路管养等市政智能感知设施,补齐智能化公交站点、智慧停车等感知设施。(牵头部门:应急处;配合部门:建交处、生态处)


2.加快物联与视频专网布局


加快布局感知物联专网,推进高、中、低速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协同部署宽带和窄带物联网,加强智能感知神经元在园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区域部署,实现对生产数据、政府存量数据和社会开放数据的接入。推进部署城市智能视频专网,建设临港视频“临港智眼”平台,实现海堤沿线40公里高标准智能安防设施建设,推进整合社会面分散的视频资源共享。(牵头部门:应急处;配合部门:综治处)


3.实现5G数字孪生专网部署


高水平建设数字孪生城市5G专用网络基础设施,为场景应用提供满足低时延要求的深度覆盖。结合临港新片区高品质住宅建设导则,做精做优数字孪生示范区5G网络深度覆盖,充分发挥数字孪生示范区基础平台赋能作用,鼓励探索在智能网联车、智能工厂、天文馆等领域开展基于节点计算的5G与数字孪生融合创新应用。(牵头部门:高科处;配合部门:商旅处、建交处)


4.推动计算基础设施升级


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推动布局内容、网络、存储、计算四位一体的专业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资源池,支持开展面向智能交通、智能工厂、车联网等重点领域的数字孪生应用。开展功能数据中心试点,为全球数字孪生城市解决方案服务商打通最开阔的数字新航道。到2024年,国际创新协同区内拟建成3000个标准机柜,示范区内建成3个以上边缘计算节点。(牵头部门:高科处;配合单位:临港科技城)


5.加快打造物联感知管理平台


打造物联感知管理平台,实现对物联感知设备的接入、管理、调控和共享,对物联感知数据提供汇聚和治理服务。2022年,率先接入海绵城市、一网统管等现有物联感知数据;2023年,逐步接入道路交通、园区、社区、能源、教育、健康、生态环保等场景新增数据;2024年,实现接入水电管网等城市生命线数据。融合海绵城市、道路管养、污水监测、工地建设等物联监测系统,开放通用接口给各场景应用数据需求方,避免重复建设,实现数据快速共享,加速应用上线。(牵头部门:应急处;配合部门:大数据中心)


6.建设数字孪生示范区基础平台


到2024年,基本建成具备“数据融合、智能分析”特色的数字孪生示范区基础平台。深度融合物联感知、业务场景、社会信息等数据,提供“物联感知融合、要素数字化表达、可视化呈现、数据融合供给、空间分析计算、模拟仿真推演、虚实融合互动”等七大维度的数字孪生技术赋能。为数字孪生先行示范区内的产业发展、精细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数字模拟、仿真、预测和反馈,实现对重点应用场景建设的平台级支撑与核心赋能,并探索全域数字孪生城市平台新路径。(牵头部门:发改处;配合部门:大数据中心)


7.强化城市大数据管理平台


打造数字孪生数据资源体系,构建以城市时空数据为索引、多层次时空数据为框架、基础地理和自然资源数据为基础、公共数据为主干、社会数据为补充的全要素时空数据体系,形成与物理城市“孪生并行”的数字城市。持续采集城市规划管控、工程建设、海绵城市、综合治理等数据,增加完善地理空间、物品标识、环境监测、能源设备、设施设备运行等数据,并整合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和社会第三方等数据,形成“地上地下一体、规划与成长一体”的数字孪生数据资源体系。(牵头部门:大数据中心;配合部门:规资处、建交处、应急处、市场局)


8.构建产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


打造行业数字孪生共性技术赋能平台,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应用创新提供高效数据及赋能支撑。重点以“研发-设计-制造-服务”数字孪生赋能平台,助力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多方联合的协同高效创新活动。面向自动驾驶、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鼓励行业企业建成1个行业共性技术应用平台。支持搭建行业数字孪生应用创新平台,到2024年,面向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建成1个数字孪生应用创新平台,打造1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牵头部门:高科处)


9.探索城市数字孪生模型建设标准


按照地表、框架、标准、精细、功能级、构建级、零件级等7级模型精细度规定城市数字孪生模型分级标准。围绕交付要求、命名规则、模型规则、几何表达和模型信息等方向制定建筑信息模型规范标准。(牵头部门:大数据中心;配合部门:规资处、建交处)


10.探索数据实时接入与融合处理标准


围绕规划、建设、地理、交通、市政、生态、地下等重点领域海量动态数据,推动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完善数据采集交换标准。制定数据供给、数据服务等标准,实现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的数据实时接入。统一矢量、栅格、网格、模型、点云、政务、感知等各类数据格式、编码,构建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处理标准。(牵头部门:大数据中心;配合部门:规资处、建交处、应急处)


11.制定数字孪生城市安全运行防护标准


构建以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终端安全、信息安全为核心的数字孪生城市安全运行保障体系。完善数字孪生数据的保护标准,重点加强对数字孪生数据流通的安全评估。建立健全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加强对数字孪生资源的安全风险信息的获取、分析、研判、预警。建立重要数据目录管理机制,探索应用区块链等手段,提升数字孪生资源安全流通的监管。(牵头部门:大数据中心)


12.建设“可体验”数字孪生园区


以创新晶体为先发试点区域,面向园区从业人员,打造数字孪生园区。依托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基础平台,分步建设园区的智慧停车,无人短驳等数字孪生示范应用,鼓励围绕国际数据港打造数字招商、碳足迹、数字社区等产业应用、服务应用和民生应用,增强园区招商育商能力。围绕顶尖科学家社区,打通规划、建设、管理、运维的数据壁垒,有机融合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竣工移交环节,实现“规建管用”一体化城市建设与管理新范式。到2024年,建成2个以上数字孪生园区。(牵头部门:高科处;配合单位:临港科技城、临港投控集团)


13.打造可感知可操控“透明工厂”


结合“数联智造”品牌,开展数字孪生车间或生产线建设,实现工厂运行的降本增效。依托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基础平台可视化呈现、模拟仿真推演等能力,模拟工厂日常生产运作流程,基于实体高效建模和一体化管理,实现工厂智能化管理。依托流程智造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重点探索打造流程制造领域工业数字孪生实验室,围绕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改造,推动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结合的实时优化决策,促进复杂产品效率、质量等全生命周期的优化提升。到2024年,打造1个数字孪生工厂示范应用,建成1个工业数字孪生实验室。(牵头部门:高科处)


14.培育全球“数字孪生服务商”


筹办“国际数字孪生生态大会”,促进“临港数字孪生城”生态伙伴环境建设,积极培育“数字孪生全球服务商”。构建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功能型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造全球数据汇聚流转枢纽平台。集聚数字孪生底座模型、孪生数据、功能平台等领域专业服务商。积极引导“元宇宙”与数字孪生融合等新赛道布局。(牵头部门:发改处;配合部门:高科处)


15.建设“可计算”全息交通


推动数字孪生赋能提升临港新片区区域交通认知分析和交通仿真决策能级,提升公安交通一体化指挥能力。充分发挥基础平台空间分析计算、模拟仿真推演等能力,实现对智能网联车,中运量示范线等重点交通领域的交通态势感知仿真、交通环境监测预警、大客流疏散、错峰通勤模拟推演、应急安全演练、公交优先信号控制等场景建设。推进车路协同网络及智慧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实现车车、车路智能协同,构建实时感知、瞬时响应、智能决策的新兴智能交通体系框架。逐步扩展无人出租等典型场景,提升智能驾驶安全稳定性,形成2个数字孪生交通应用试点。(牵头部门:建交处;配合部门:大数据中心)


16.建设“精准映射”数字文旅项目


依托VR、AR和AI等新一代技术,打造文旅场馆及展陈项目“云旅游”、“云参观”等沉浸式新体验,创造虚拟现实娱乐等新消费方式。依托上海天文馆,结合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基础平台全要素数字化表达、可视化呈现、数据融合供给等能力,提升“天文数字实验室”内涵,打造“航向火星”精细化孪生模型,增强天文馆展览内涵,带来不同的参观体验。在场馆运维方面,着重提升应急事件预警、拥堵预测、体验服务增加等数字孪生新场景。(牵头部门:商旅处;配合部门:大数据中心)


17.建设“实时交互”线上图书馆


依托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基础平台可视化呈现、数据融合供给、虚实融合互动等能力,围绕临湖图书馆,建立智能舒适的阅读和学习环境,实现图书馆实时交互、精准服务和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建立“图书馆实体、数字孪生模型、孪生数据连接”为特色数字孪生图书馆,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舒适的体验为用户提供服务。到2024年,数字孪生图书馆基本建成。(牵头部门:商旅处;配合部门:大数据中心)


18.打造“虚实融合”校园


推进建设数字孪生校园建设,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教学方式的智能化升级,提升学生、教师、家长及校园管理者的体验智慧化和服务穿透力。发挥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基础平台可视化呈现、虚实融合互动等能力,推进沉浸式智能教学场景建设。到2024年,数字孪生上中东校基本建成。(牵头部门:社发处;配合部门:上中东校)


19.赋能建设者小镇“虚实融合”管理


聚焦临港新片区建设者小镇,深度融合数字孪生技术,依托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基础平台可视化呈现、数据融合供给、空间分析计算、模拟仿真推演、虚实融合互动等能力,实现建设者小镇的数字化映射、智能化仿真和科学化预测。围绕应急消防、智慧安防、环境监测、智慧运维等重点领域需求,推进数字孪生应用场景建设,赋予小镇更多“自我感知、自我仿真、自我预测、自我优化”能力。(牵头部门:应急处)


20.建设“一盘棋”综合家园管理


聚焦产业园区公租社区建设,深度融合数字孪生技术,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居委会”,围绕防疫防控、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等社区自治场景,提升公租房社区管理的感知、分析、预测、决策等能力,实现公租房社区复杂多样人群的和睦相处与共享共治。打造“公租房数字孪生地图”,面向产业园区、大型厂区等内部企业和人员,形成“社区使用说明书”。到2024年,建成1个数字家园。(牵头部门:泥城镇;配合单位:临港服务公司)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由临港新片区数字化发展领导小组牵头,加强临港新片区内各部门、各行业协同合作,依托临港新片区现有的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新片区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各条线联动优势,打造强有力保障力量。在市数字化办指导下,加强与市区两级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工作联动,共建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基础平台。


(二)完善政策制度


充分发挥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争取上海市支持,探索在新片区开展数字孪生领域的数据采集,运营模式、数字化交付、标准规范、安全监管等领域的先行先试。在信息数据的保密、数据的分类、加工和应用方面探索建立与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相适应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数字孪生城市发展创新应用项目“揭榜挂帅”等创新型工作机制,以公开信息、公平竞争、公正评选方式激发创新活力。


(三)强化人才技术支撑保障


加大数字孪生各领域建设的人才及技术的引进,为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建设、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孪生领域人才、技术支撑。以临港新片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核心区建设为契机,助力人才链与数字链、产业链间的融合。


(四)加大资金支持


加强财政预算与临港数字孪生城建设的衔接协调,加大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发展科技创新基金等对数字孪生场景开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功能区设立数字孪生产业配套资金,加大对数字孪生的支持。研究出台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数字孪生城建设的政策措施,积极吸引社会力度深度参与建设和,探索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市场主导,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新生态。


(五)推进后评估机制


推进数字孪生建设后评估机制,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相关平台、标准、应用场景等建设的考核评估。各领域建设自觉接受专项审计、绩效评价等监督检查。对弄虚作假、重大违规等情形,经核实,视情节轻重采取约谈、暂停经费、终止建设等举措。


为支撑临港新片区打造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率先聚焦国际创新协同区和典型地标,探索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助力将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加快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示范区建设,结合临港新片区实际情况,拟发布《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2022年7月28日召开的第14次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5年)》。

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行动方案

(2022-2025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重大战略部署,落实《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意见》关于打造“国际数字之都”的总体要求,按照《上海市数据条例》《临港新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率先聚焦国际创新协同区和典型地标,探索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助力临港新片区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加快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城市示范区”建设,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对标全球,引领发展。以助力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为目标,全方位对标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将临港新片区打造成全球数字孪生城市标杆。

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制度供给,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政策引导和标准规范。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实行灵活开放的管理运行机制,引导各领域培育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标杆带动,生态协同。强化典型场景示范,围绕“元宇宙”新产业新赛道优化空间布局,持续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杆行业和标杆园区,全力打造数字孪生城市的“临港样板”,培育一批模型、数据、平台和应用领域的数字孪生服务商,发展壮大可对标、可复制的“菜单式服务”体系。

创新融合,开放合作。坚持数字化运营、平台化监管,强化创新引领,牵引数字孪生相关技术、产品和服务集聚与融合,加强跨系统、跨行业、跨部门数字孪生城市数据融合。

(二)主要目标

2025年,初步建成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城市框架,数字孪生底座支撑能力全面增强,平台赋能等级显著提升,模拟仿真技术逐步推广,形成若干数字孪生城市模型、数据和安全标准,打造一批数字孪生典型应用场景,数字孪生赋能关键产业效应显现、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逐步形成数字孪生生态圈。

形成坚实的数字孪生城市底座。到2025年,智能感知基础设施、5G部署与应用、计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完成50个以上数字孪生路口升级,汇聚300路智慧交通感知数据,新增2000个高清智能摄像头,在国际创新协同区内建成3000个标准机柜和3个以上边缘计算节点。

构建有区域特色的数字孪生城市基础平台。到2025年,数字孪生城市基础平台初步建成,具备对重点应用场景的平台级支撑能力,凸显“地上地下一体、现实与规划融合生长”的临港特色。数字孪生数据资源体系逐步完善,建成若干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实现数字孪生共性技术基础支撑。

加速形成数字孪生城市标准。到2025年,在临港新片区形成若干模型建设标准、数据接入融合标准和孪生数据安全运行与防护标准,实现与国家和行业数据标准、技术规范的衔接。

加快打造标志性示范应用场景。到2025年,围绕临港新片区特色,推动数字孪生相关技术更好赋能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重点在智慧交通、数字园区、智慧工厂、数字社区、数字文旅和数字校园等领域,打造10个以上典型数字孪生城市示范场景,力争新建政府投资类设施全覆盖,存量项目逐步提升。

构建数字孪生创新融合发展的生态圈。充分发挥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建立“揭榜挂帅”工作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建立社会资本参与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的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深度参与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和运营,探索政府政策引导,市场积极参与的“建、管、运、服”新生态。

                                                    zhibiao.jpg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 完善智能感知设施部署

持续强化以滴水湖未来交通生态圈为代表的智慧交通类、以氢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类、以污水雨水检测和空气监测为代表的生态环境类智能感知设施建设。加快部署具备感知与交互功能的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完成50个以上数字孪生路口升级,汇聚300个路口的智慧交通感知数据,建设数字孪生级车路协同示范道路。(牵头部门:建交处、生态处;配合部门:应急处)

2. 实现5G数字孪生网络部署

高水平建设数字孪生城市5G专用网络基础设施,为智慧交通等应用场景提供满足低时延要求的深度覆盖。结合临港新片区高品质住宅建设导则,做精做优国际创新协同区5G网络深度覆盖。充分发挥数字孪生城市基础平台赋能作用,鼓励在智慧交通、智慧工厂、智慧文旅场馆等领域开展基于节点计算的5G与数字孪生融合创新应用。(牵头部门:高科处;配合部门:商旅处、建交处)

3. 推动计算基础设施升级

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推动布局内容、网络、存储、计算四位一体的专业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节点池,开展园区级数据中心试点,为数字孪生城市服务商打通数字新航道。到2025年,国际创新协同区内拟建成3000个标准机柜,建成3个以上边缘计算节点。(牵头部门:高科处)

(二)加快搭建数字孪生城市支撑平台

4. 加快打造物联感知与视频汇聚平台

打造物联感知管理平台,实现对物联感知设备的接入、管理,对物联感知数据提供汇聚和治理服务。2022年,率先接入海绵城市、一网统管等现有物联感知数据和水、电、气城市生命线数据;2023年,逐步接入道路交通、园区、社区、能源、教育、生态环保等物联感知数据。推进临港“智眼”视频监控平台建设,推进海堤沿线40公里高标准智能安防设施建设,实现社会面视频资源共建共享。(牵头部门:应急处;配合部门:综治处、大数据中心)

5. 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基础平台

2025年,基本建成具备数据融合、智能分析能力的数字孪生城市基础平台。深度融合物联感知、业务场景、社会信息等数据,提供“物联感知融合、要素数字化表达、可视化呈现、数据融合供给、空间分析计算、模拟仿真推演、虚实融合互动”等七大维度的数字孪生技术赋能,为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城市精细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数字模拟、仿真、预测和反馈等支撑,为重点应用场景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与共性技术赋能。(牵头部门:发改处;配合部门:大数据中心)

6. 强化城市大数据服务平台

以城市时空数据体系为基础,推动智慧交通、工程建设等领域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构建数字孪生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充分发挥临港新片区数字经济发展公司效能,持续提升数字孪生城市数据运营、治理能力,充分利用数字孪生数据资源作为生产要素驱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全面支撑智慧交通、数字化交付等重点任务,激发临港新片区数字经济新活力。(牵头部门:大数据中心)

7. 构建产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

聚焦滴水湖AI创新港,打造行业数字孪生共性技术赋能平台,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应用创新提供高效的赋能支撑,助力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开展多方联合的协同高效创新活动。到2025年,建成3个面向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重点领域的数字孪生应用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牵头部门:高科处)

(三)建设系列数字孪生标准

8. 探索数字孪生城市模型标准与建设导则

按照《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技术导则》要求,结合临港新片区高品质住宅建设导则,建立临港数字孪生城市模型分级标准。围绕命名规则、模型规则、几何表达和模型信息等方向制定交通基础设施、地上建筑、地下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的数字化交付标准,探索建立围绕数字基建、数字楼宇、数字园区等领域的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标准导则,聚焦国际创新协同区等重点区域,在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政府投资类项目先行先试。(牵头部门:大数据中心;配合部门:规资处、社发处、规土中心、建交中心)

9. 探索数据实时接入与融合处理标准

推动数据采集、交换、分类、管理等标准建设,制定数据归集、数据共享等规范导则,推动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的孪生数据有序接入。构建矢量、栅格、网格、模型、感知等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处理标准。(牵头部门:大数据中心;配合部门:规资处、建交处、应急处、规土中心、建交中心)

10. 制定数字孪生城市安全运行防护标准

构建以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终端安全为核心的数字孪生城市安全运行保障体系。建立数字孪生数据分类保护制度,重点加强对数字孪生数据流通的安全评估和对数字孪生数据安全风险信息的获取、分析、研判、预警。建立数字孪生城市重要数据目录管理机制,探索应用多方安全计算、可信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提升数字孪生城市数据安全流通的监管水平。(牵头部门:大数据中心)

(四)建设一批数字孪生场景

11. 建设“可体验”的数字孪生园区

以国际创新协同区为试点区域,打造数字孪生园区。依托数字孪生城市基础平台,分步建设园区智慧停车、智慧物业、智慧能源等数字孪生示范应用,鼓励围绕国际数据港探索数字招商、数字社区、碳足迹等应用,增强园区服务能级。有机融合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竣工移交环节的孪生数据,实现“规建管用”一体化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牵头部门:高科处)

12. 打造可感知可操控的“智慧工厂”

结合“数联智造”品牌,开展数字孪生车间或生产线建设,实现工厂运行降本增效。依托数字孪生城市基础平台,模拟工厂日常生产运作流程,基于实体高效建模,实现工厂智能化管理。重点探索打造流程制造领域工业数字孪生实验室,围绕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改造,推动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结合的实时优化决策,提高产品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牵头部门:高科处)

13. 培育“数字孪生服务商”生态圈

筹办“数字孪生生态大会”,积极培育“数字孪生服务商”,发挥临港新片区数字经济发展公司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运营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持数字孪生城市数据处理与服务产业,支持一批从事数字孪生数据采集、清洗、标注、交付、咨询的服务机构在新片区集聚。积极引导数字孪生服务商向“元宇宙”新赛道与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布局,推动临港数字孪生服务商生态圈建设。(牵头部门:发改处;配合部门:高科处)

14. 建设“可计算”的智慧交通孪生应用

推动数字孪生赋能,提升公安交通一体化平台指挥能力,提高临港新片区内交通态势感知和交通仿真决策能级。充分发挥数字孪生城市基础平台空间分析计算、模拟仿真推演等能力,建设交通态势感知仿真、自动驾驶云端仿真、交通环境监测预警、大客流疏散、错峰通勤模拟推演、公交优先信号控制等场景,重点赋能滴水湖未来交通生态圈、中运量示范线等重点交通领域。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测试与示范应用,逐步实现车路智能协同,构建实时感知、瞬时响应、智能决策等基于“可计算”全息交通的数字孪生应用。逐步扩展无人重卡典型场景,提升智能驾驶安全稳定性,形成数字孪生交通应用试点。(牵头部门:建交处;配合部门:大数据中心)

15. 打造“实时交互”的数字文旅新体验

依托VRARAI等技术,打造具备“云旅游”、“云参观”能力的文旅场馆沉浸式新体验,创造虚实共生的新娱乐消费方式。依托上海天文馆、顶科数字图书馆、港城广场图书馆,结合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城市基础平台全要素数字化表达、可视化呈现、数据融合供给等能力,构建“航向火星”精细化孪生模型,打造应急事件预警、客流拥堵预测等数字孪生场景;建立以全球多源数据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图书云平台,积极打造以实时交互、精准服务和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特色的数字图书馆。(牵头部门:商旅处;配合部门:大数据中心)

16. 打造“虚实融合”的数字校园

探索数字孪生校园建设,将数字孪生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学生、教师、家长及校园管理者的智慧化体验。探索建设学科实验实训、场馆使用、基建安防、环境监测、家校共育、学生行为分析等数字孪生应用,推进沉浸式智能教学能力建设及教育应用场景创新服务。到2025年,数字孪生上海中学东校高中部和华东师大二附中临港奉贤分校标杆示范校园基本建成。(牵头部门:社发处;配合部门:大数据中心)

17. 赋能建设者小镇“虚实融合”管理

聚焦临港新片区建设者小镇,依托数字孪生城市基础平台,实现建设者小镇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预判、资源统筹调度、行动人机协同。围绕消防演练、应急疏散、智慧安防等重点领域需求,赋予小镇更多自我感知、自我仿真、自我预测能力。(牵头部门:应急处)

18. 建设“一盘棋”数字孪生社区

聚焦顶科社区高品质住宅小区建设,深度融合数字孪生技术,探索数字孪生社区管理手段。围绕常态化疫情防控、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等社区管理场景,打造社区级“数字孪生地图”,提升社区管理感知、分析、预测、决策的能力,形成“社区使用说明书”,提高社区共建共享共治水平。(牵头部门:社发处;配合单位:建交处、应急处、综治处)

 

三、保障措施

(一)构建创新生态

充分发挥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建立“揭榜挂帅”工作机制。加快在数字孪生领域形成创新策源能力,着力做强创新平台,做大创新主体,支持行业企业组建创新联盟,以多领域、多层次数字孪生场景建设驱动产业发展,推进数字孪生技术创新迭代,加快培育数字孪生服务商生态圈。

(二)强化人才保障

发挥临港新片区人才政策优势,加大数字孪生各领域人才引进力度,为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助力人才链与数字链、产业链的融合。建立常态化的专家咨询团队,为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三)鼓励社会参与

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激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数字孪生相关场景。加大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加大科技创新基金对数字孪生城市场景开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开发主体设立数字孪生产业配套资金,加大对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的支持。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合作,以优质的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参与数字孪生城市建设,运用贴息等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2022年4月8日至2022年4月15日期间,在“上海临港”政府网站上公开征集市民对《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城市”行动方案(2022-2024年)》(意见征求稿)的意见,截止到征集意见期结束,已收集到部分反馈意见,并已酌情采纳。